唇彩选购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店务做好黑灰条码,提升彩妆效能 [复制链接]

1#

??

中国美妆决胜终端

演讲|谢谦(知妆优普俱乐部发起人)

整理|本刊记者龙艳玉

我们越来越重视彩妆,一方面是城市女性彩妆消费人群渗透率,大概在30-40%之间,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;其次是彩妆的消费成熟度不够,成熟度最高的是底妆,即灰色条码,其次是眼线、睫毛膏、眉笔等黑色条码。

唇部和眼部彩妆的销售占比相差无几,但是相较于眼部彩妆,唇部的商品太多,每一个唇部产品被分成了很多颜色,而且大部分企业在过去几年对唇部产品进行碎片化的裂变,平均分配到每一个条码的效能上偏低。但是黑色条码没有裂变出很多产品花样,所以在市场渗透率相近情况下,平均到每个黑色条码的效能,明显唇部彩妆更高。从中可以推演出,彩妆中灰色条码效能最高,其次是黑色条码,最后是唇彩、口红等彩色条码。

纵观彩妆的发展历史,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只有在黑色条码和灰色条码两个品类上有所建树的品牌,才有可能更好的存活于市场,并取得良好的竞争优势。对于黑色条码,消费者有能力通过自我体验评判产品的效果,因此可以满足很多消费者的需求。一个品牌能够具有引领性地位,肯定是在黑色条码上表现突出,比如娥佩兰、玛丽黛佳都是因为睫毛膏突出。黑色条码有相对长周期的消费者忠诚度,条码会在某一个阶段保持某种特性,更迭速度不会像灰色条码那么快,更有普适价值。

灰色条码对皮肤类型要求更苛刻,不同的人需求很不一样。在最近十年,灰色条码被快速市场化,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地进行更新迭代,迅速时尚化,每一个灰色条码的生命周期在迅速缩短。如果没有正确引入新品、淘汰老品,让新品和老品同台博弈和融合,那么灰色条码的阵地会很快被抹杀。

走到今天,凡事都要用数据去说话,对某一品类的重视主要体现在这几个点:给了多大的陈列面;人员的绩效考核上给了多少激励杠杆;在人员的培训和任务设定上,我们施加了多大的压力。比较理想的黑色条码和灰色条码在彩妆中的销售占比是接近或超过70%。如果想让门店彩妆销售占比达到30%,那么黑色条码和灰色条码的占比就要超过21%,但是目前还很少有人做到。目前灰色条码和黑色条码在彩妆中的占比为50%左右,彩色条码占了一半占比。即使门店彩妆销售占比30%,黑色条码也只占15%。要发挥黑色条码和灰色条码的效能,需要在品类上有一定的倾斜。

彩妆都需要服务,但是服务层级不同。灰色条码因为存在着严重的个体差异,消费者在选择之前一定要在皮肤上产生接触点,除非是老产品的重复购买。但如果是黑色条码,消费者可以从店员或者别人的妆容看到这款产品是否适合自己。黑色条码因为有普适价值,即使通过店员的妆容,也可以判断产品是否适合自己。其背后的隐形指标,是有大量的消费者自选。这时候就需要门店提供充足的自选空间让消费者自选,对黑色条码进行集中陈列。现在大部分门店的黑色条码都是陈列在专柜里,无法形成集中陈列,消费者也感受不到店里有足够的黑色条码让她挑选,很难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价格对比和品质对比。

对黑色条码的集中陈列,首先要有足够的面积、足够的条码,和品牌组合结构,还要有合适的陈列道具。如果在集中陈列面上,找不到该品类的代表性品牌和产品,那就会让顾客觉得你们的门店一点都不专业。例如,如果集中陈列的睫毛膏没有玛丽黛佳的“黑流苏”、卡姿兰的“大眼睛”、美宝莲的“巨密”、娥佩兰的“极致修长”,就会让顾客觉得门店不专业,连代表性品牌都没有。如八田日对黑色条码和灰色条码在中岛进行集中陈列,保证了集中和美观,营造出了很好的彩妆自选氛围。

在黑色条码的销售结构中,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,即1-2%的条码,占据80%的销售额,即我们所说的尖点效应,这种结构是不正常的,正常的应该是20%的条码占黑色条码80%的销售份额,更良性的是40%条码占黑色条码60%的份额。在门店单一的绩效考核下,最贵的一支产品和最便宜的一支产品会卖最好,中间价位的为死条码,平均一个月一支都卖不到,呈现了双尖点效应。例如店员如果卖一支单价20块的睫毛膏提五个点,卖一支单价块的睫毛膏,五个点就有10块提成,要卖10支单价20块的产品才抵1支单价块的产品。这样店员就主推单价更高的产品,但事实上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差别,当店员向顾客强推高单价的产品时,消费者有些满意有些是不满意的,有些顾客会因为落不下面子买了一支产品但是下次再也不来了,有些人就在店员压力下选择一支最便宜的产品匆匆离店。双尖点效应就是因为这种服务结构而出现的。

所有的品类管理都需要双导向,即要有顾客满意度和利润。黑色条码要做好,要设置好绩效考核的指标,这个指标要求是双导向,即一个是任务量,一个是订单渗透率。这种双导向就会使得店员主动去平衡产品销售结构。例如老板要求门店这个月要有3万元的睫毛膏业绩,如果只有销售额这一个指标,店长就会考虑怎么“消化”这个数据:单价20块的睫毛膏要卖支,单价块的只要卖支就可以了,分摊下来一天要卖5支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从店长开始,可能就会强化单价块睫毛膏的陈列面,并深刻挖掘产品的卖点,作出应对各种消费者反对的对策,来促成成交。具有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,在店员如此周全的“炮轰”下,即使有了一时的利润,也将会降低他们的满意度。

但是增加订单渗透率指标就不同了。例如,如果没有订单渗透率的要求,店员也许能说服顾客一次购买三支睫毛膏;如果同时还要求睫毛膏的订单渗透率为5%,就会使店员为了完成销售指标,精准分析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进行相应价格段产品的推荐,把控每一次销售机会,自然让门店消费结构合理化,而不是只卖高价位或者低价位的产品,增加顾客满意度。例如八田日在考核中加入品类的订单渗透率指标后,店长就开始反馈消费者需要的某某价格段的条码没有,需要补充进来,更快洞悉消费者需求,提升消费者满意度。

如果品类出现双尖点效应,对门店来说是很危险的。我们需要在每一个商品和品类上,尤其是卖得最好的商品品类上主动为卖得最好的商品培育竞争对手。那么黑色条码、灰色条码也会慢慢成长。把黑色条码和灰色条码做好了,彩妆自然就做好了。

中国化妆品零售资讯第一刊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